外贸订单大量消失成为当前一个持续性的热门话题。
数据显示,外贸订单下降了40%,上海港、宁波港、广州南沙港、深圳盐田港等几个沿海大港口,格外冷清,空置集装箱堆积如山,工人也不怎么加班了,此外是长三角、珠三角很多传统制造业用工大厂节后用人需求萎缩,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求职人数溢出用工缺口十几倍的情况。商务部此前也表示2023年我国外贸主要矛盾转变为外需走弱,订单下降,全球经贸形势变得极其严峻。
之前外贸与制造业形势不好怪疫情,但如今一切如常之后,形势依然严峻,这背后发生了什么,制造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外因:脱钩形势不容乐观,周边国家抢订单,但国内还没做好准备
外贸业务的核心是制造业。从北上广深等一二线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来看,整体的经济对外贸依赖度很高,这导致外贸订单的需求对国内的制造业影响很大。广州、东莞、苏州等外贸强市首当其冲,许多人面临无工可打的局面。
中国制造业的外迁,其背后有欧美“印太经济框架”战略的落地,早在2022年5月,拜登启动“亚太经济框架”,有包括日韩澳在内的13国加入,这是造成我国外贸订单减少的重要一方面,目前,部分产品,欧盟开始向东欧购买,美国向墨西哥购买,数据显示这部分占比已经达到20%。此外是美联储加息导致全世界缺外汇,许多国家都受到了影响。
过去美国是围绕中国芯片、高端制造等产业领域展开限制与脱钩,但现在中低端产品也遭受了波及。从数据来看,中国不再是美国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这是自2019年以来首次,中国从美国第一贸易伙伴的位置上滑落至今的第三名。如今欧盟正在取代中国,成为美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加拿大与墨西哥是美国前两大贸易合作伙伴。
不少分析依然认为美国不可能离的开中国的市场,但事实上,供应链与贸易转移已经在发生。
此外是周边国家都在抢订单,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比如越南4年内免去所有企业所得税,9年内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泰国免3-10年的企业所得税、免机器进口税、免出口产品和原材料进口税;印尼在5-25年内,免除企业所得税的20-100%等等。
包括许多国内企业也在迁移到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比如宁德时代、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等去了越南,上汽、小米、比亚迪等去了印度。据彭博社报道,当前菲泰印三国都在争取比亚迪在当地建立新的工厂。
从内因来看,制造业出了哪些问题?
产业外移,有国际政治的因素,但若归因到内,一方面是因为相对于周边国家出台优惠政策抢订单,国内政策与成本层面的吸引力弱化了,有业内人士表示,个别地方为了拉拢外资,提出各种优惠条件,等企业建好后,又是各种掣肘和折腾。但商人重承诺,商业讲究是言出必行,也看重营商环境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而外贸订单轻易被他国抢走,这也反映出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弊端,过去许多制造业老板在红利期赚的钱,并没有拿去研发、升级产线与品控标准与效率,而是投入到了房地产与金融等来钱快的行业。
这几年,年轻人越来越多的干起了外卖、快递员与网约车司机的活儿,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愿去制造业,而制造业招工又对年龄卡的很紧,35岁以上的在制造业同样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近期在江苏某工厂门口的招工现场,喊话「86 年以上可以走了」,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与热议。
这导致,制造业有经验有技术的大龄技工没有用武之地,工厂想低成本用年轻人,但年轻人也不好管,相对过去80后一代,现在的年轻人对薪资要求与预期更高,但责任心与吃苦耐劳的精神层面相对过去一代则有着差距。
从个人的发展角度来看,年轻人不愿被资本与老板压榨,但从产业的角度来看,人的竞争力下降了。
根据某行业人士表示:如果说80后做事有责任心的人有80%,那现在的人就是只有20%的人有责任心,80%的人没有责任心,所以现在管理也特别难,几个干活的后面有几个人盯着,还有几个擦屁股,返工,所以成本特别高,企业越来越难。
一个产业的竞争力本质是人的竞争力,如果人的竞争力相对过去没有提升,而是下降了,那么这个产业要拿到更多订单,其实是很难的。
中国在过去为什么能成为苹果在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基地与供应链市场?在供应链集群优势之外,更多是在于人的竞争力。早在2010年的乔布斯时代,一名前苹果高管对《纽约时报》说,为什么iPhone的制造要放在中国,因为中国有更多的中级工程师,更灵活的劳动力和数量庞大的能立即提高产量的工厂。
这位前高管描述了苹果公司是怎样依赖一家中国工厂在产品预计上架销售几个星期之前给iPhone做彻底翻新的,苹果在最后一刻更改了iPhone的屏幕设计,导致整条流水线需要改装,新的屏幕面板在午夜运达工厂,工头在公司宿舍中立刻召集了8000名工人,每个人发一块饼干与一杯茶,半个小时内在岗位上就位,开始长达12小时的工作班次,他们把每一块新屏幕镶嵌到面板上,仅仅用了96个小时,这家工厂的产量就达到每天1万台。
这位高管表示,他们的速度与灵活性令人不敢相信,没有一家美国工厂能与之匹敌。在未来,这种速度与效率是否能依然达成,这是要画一个问号的。
年轻人变了,制造业危机的一个方面
如前所述,今天的年轻人变了,宁愿送外卖也不愿进工厂,工厂又限制年龄,许多工厂依然停留在过去低端内卷的阶段,长期没有升级。
而年轻人的技术熟练度以及吃苦耐劳精神不如老一辈,对薪资要求远高于老一辈,外加各种土地租金成本、原材料以及用工成本的高涨,制造业工厂哪有钱投入研发提升产品与品质,如何与越南这种对薪资要求更低,更有吃苦耐劳精神的年轻人竞争?
既然都是低端制造业,都对技术与经验没有要求,企业为了节约成本,自然愿意去成本更低的地方。
比如有人谈到“前两年还有点包装盒订单,现在,全让马来西亚抢了”。但包装盒这种产品没有技术含量,拼的就是劳动力成本,谁的人力不值钱,订单就往谁手里流。“你不愿意干,自然有人干”。
一些中国企业与外企去印度越南,也都是追求更低成本的人力成本、建厂成本,顺便开拓当地市场。
过去发达国家的全球化之路,是把高端制造业留在国内,低端制造业放在海外市场。但对于中国来说,一大问题在于,高端制造业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与顶端话语权,低端制造业却已经被逐步分流,而作为人口大国,低端制造业分流带来的问题就是内卷加剧,就业问题凸显。
中国的问题是,制造业还没有真正强大起来,但人心却在膨胀,年轻人通过互联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欲望在膨胀,但技术与能力没有同步跟上。对制造业来说,国内年轻人人力成本也变得越来越高,这压制了国内低端制造业在全球抢订单的能力。
年龄歧视的用工环境,打压了制造业的升级
从市场环境来看,对35岁以上的年龄歧视,让人们更加偏向于短时间赚快钱,技术工人想着要尽快转管理岗,而不是沉浸于技术研发。
这意味着整个制造业的氛围与行业环境很难容纳技术工人的长期沉淀在岗位上,带来技术与工艺的经验沉淀与提升,这容易导致技术人才的断层,它让年轻人没有耐心沉下去执着于制造业品质、产业的精益求精以及科研与技术的推进,但日本恰恰是一个反面。
日本企业是终身雇佣制的文化。为什么日本在众多高精尖的工业化科技领域能有那么多突出的成就,其工匠精神为世人所称道,这其实也与日本的终身雇佣制企业文化有关,它可以将有技术与经验积累的人才长期绑定在企业内部,所带来的积累传承给企业带来的助力与技术升级不无关系。
早在2019年,有数据显示,当时华为手机1600多种零件,有800多种零件来自日本,这意味着我们制造业在精密微小零件制造方面还有很多空白。
就拿光刻机来说,离不开日本的复合材料,目前在整个半导体领域的19种关键材料中,有14种日本的产能是占了全球50%以上的。
芯片制造必备的几种材料,比如高纯度氟化氢,日本占全球份额的70%,氟聚酰亚胺份额达到90%,而湿化学品,包括关东化学、三菱化学、东京应化工业等公司在内的日企拿下全球28%的市场份额。切割设备领域日本DISCO掌握最大份额,至于掩模版、电子气体和源、抛光材料、靶材和蒸发材料等环节,很多都掌控在日企手里。
从智能手机行业来说,手机核心配件就是电容和电阻,日本村田和TDK公司在这块市场领域保持绝对的领先优势,目前掌握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这类高端先进的电子零件部制造技术的,也只有日本一家。
为什么我们在制造业领域被卡脖子而无法卡别人的脖子,为什么我们的订单可以轻易被抢走,就在于我国的制造业大而不强,缺乏核心的无可替代的竞争力。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需要做出改变了
中国在众多制造业领域的订单轻易被分流与替代,但其实无论是东南亚还是越南印度,都无法抢走日本的订单。因为那个高度与精细度,其他国家与地区做不来。
我想这与日本的工业基础、重视制造业的品质打磨的企业文化以及终身雇佣制、没有年龄歧视的制造业环境息息相关。这种环境氛围把技术人才与工人长期绑定在一个行业,一家企业,让技术不断精进与传承,形成了工艺层面的核心竞争力。而充满年龄歧视的用工环境,一直在用工成本上内卷,无疑让人才断层、流失的概率变大,让制造业技术升级之路受阻,也让人心变得浮躁。
当然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要求高薪资当然是合理的,不愿意干低端体力活也是人性。但是问题是要与能力与技术匹配,从大环境来看,行业也需要有让工人能够长期沉淀在制造业打磨工艺与技术的环境与氛围以及保障体系,如何改变制造业的浮躁氛围,如何推进产业升级,其实是需要我们好好思考的。
订单外流,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能改变自己。《孟子》曾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意思是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而不是去责怪别人。
放到当前的国内国际大环境下来看,我们改变不了别人的态度,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我们要想办法做到制造成本、品质与工艺等诸多方面的优势与领先,在政策与吸引外资的环境方面,要做到具备更强的竞争力与稳定性,这要从制度、环境与氛围、政策、认知等层面全方位改变。人性就是趋利避害,改变了自己,升级了自己,全球市场也会产生新的调整与变动。
外贸订单下滑是一记警钟,我们是时候做出改变了。